古人写字离不开文房四宝——笔、墨、纸、砚,但先秦时期有没有文房四宝呢? 夏朝和商朝初期并没有文房四宝,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写字。那时候的文字大多是用刀刻在龟甲、兽骨上或直接铸造在青铜器上。 到了商朝后期,人们发明了毛笔,墨和石砚也相继出现,只是仍然没有纸,因为造纸术直到汉代才出现。没有纸,但人们却懂得使用简牍。据《尚书》记载:“惟殷先人有册有典,殷革夏命。”意思是说,商朝的先祖有书册和典籍,还记载了商朝是如何革了夏朝的命。而这些书册和典籍就是商朝懂得使用毛笔和简牍的最好证明。 用毛笔和简牍写字在西周之前并未得到广泛推广,真正流行起来是在春秋战国时期。 当时,毛笔主要是用竹子、木杆等木制品,以及兔毛、羊毛、猪毛等禽毛制作而成。 什么是简牍呢?所谓“简牍”,其实就是竹简、木简、竹牍和木牍的总称。由于当时没有纸,古人为了写字,就将竹子或木头经过砍削,制作成表面平滑并且可以写字的竹片或木片。狭长的竹片或木片被称为竹简或木简,较宽的竹片或木片被称为竹牍或木牍。 制作简牍期间,为了便于着墨,并防止简牍被虫子蛀蚀,还要在火上进行炙烤。 一枚竹简只能写一行字,将众多写有文字的竹简按照文字书写顺序编连起来,就成了“册”,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一卷书。 春秋战国时期,文官经常随身携带笔和刀,因此,被称为“刀笔吏”。其实,当时人们所用的刀并非是用来刻字的,而是用来修改错别字的,就像是今天的橡皮擦,一旦写错了字,就用刀将其刮掉,然后重新书写。 人们除了在简牍上写字之外,有时还在帛上写字。帛,是一种白色丝织品,非常轻柔,便于携带。如果需要传递信息,可以依靠帛书。不过,由于帛的价格非常昂贵,所以只有贵族才舍得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