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一是程朱禁锢百姓思想,二是程朱弊病太多! 在那些个程朱理学家看来,以宗法血缘为纽带的宗族的团结稳定,对国家的安全至关重要,只有公卿大夫的宗族团结了,才能建立起忠义观念,而忠义又是朝廷的根本,宗族不稳,则国家不安。 就连苏轼苏大家也曾上书宋神宗,极言宗族团结之利:“今欲教民和亲,则其道必始于宗族”。 除了程朱理学极力主张外,隋唐世家大族的消亡,以及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,也让越来越多的平民能够通过寒窗苦读改变命运,甚至高喊着“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”,这样就形成了一批批的士绅! 士大夫随着门阀大族消亡了,可是士绅就填补了这个空白应运而生。 这些地方士绅,要么是告老还乡的官员,要么是官员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,要么就是读过圣贤书获得功名的秀才举人,说白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,那就是地主老财! 这些人,就是士绅! 中国帝制时代虽然实行逐步施行中央集权制度,但碍于中国地广人多的特点,皇帝即使想要完全主导具体的地方事务也会是有心无力。 因此在最底层的乡野之间,具体地方事务往往由士绅阶层主导,由此形成了“皇权不下县,县下惟宗族”地方宗族自治体系。 可这些宗族自治靠的是伦理道德,并不是大明律令! 而他们那些伦理道德,又全都是士绅说了算的! 换句话说,大明乡野之间,真正的主人,并不是朱高煦这个大明皇帝,而是那一个个的宗族以及一个个士绅! 宗族士绅成功填补了县级以下的权力真空。 但他们这种权力一是“非正式权力”,二是“相对”的自治,在大型国策面前,依然要在县级官员的管辖之下。 也就是说,士绅这种权力,并未得到朝廷认可! 但是,朝廷却不得不依赖他们维系地方治安,算是变相承认了他们的存在。 比如大明王朝的县官全都是异地上任,可他们到达地方县城后,就是一个孤家寡人,还要仰仗地方士绅宗族,配合他这位县令执行朝廷的政策,完成上官交代的任务! 不得不承认,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,但他偏偏就是大明县官的真实写照! 以致于大量地方县官要么选择与地方士绅同流合污,要么就是自命清高被地方士绅给彻底架空,只能做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吉祥物,尸位素餐冷眼旁观! 此外,这些宗族士绅通过兼并田地,掌控了地方百姓话语权,握住了地方百姓的命脉根基! 第(2/3)页